网站首页 > 技术知识 >

食品检验员感官检测的特点

食品检验员在开展感官检测时,需充分理解其独特性与专业性。感官检测是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眼、鼻、口、手、耳)对食品的色泽、香气、滋味、口感、质地等特性进行观察、识别和评价的过程。它不仅是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产品开发、工艺优化和消费者接受度评估的基础。


一、感官检测的主要特点

1. 主观性与个体差异并存

主观性:感官检测依赖人的感觉系统,结果受个人经验、情绪、健康状况、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

个体差异:不同人对同一食品的感知可能存在差异(如对辣味、甜味的敏感度不同)。

应对措施:

通过筛选和培训建立专业评价小组。

采用多人协同评价,取平均值或统计分析结果,降低个体偏差。

2. 直观性强,反映真实食用体验

感官检测直接模拟消费者的食用过程,能够真实反映食品的“可食性”和“愉悦感”。

理化指标(如pH、水分含量)无法替代对“香味是否诱人”、“口感是否顺滑”等主观感受的判断。

是评价风味品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3. 快速、简便、成本低

不需要复杂仪器或试剂,可在现场快速完成初步判断。

适用于生产线上实时监控、市场抽查、餐饮单位检查等场景。

如通过观察酱油泡沫是否细腻、闻香油是否有芝麻香,即可初步判断真伪。

4. 综合性强,信息丰富

一次感官评价可同时获取多种信息:

视觉:颜色、光泽、澄清度、有无杂质。

嗅觉:香气类型(酱香、果香、焦糖香)、有无异味(酸败、霉味)。

味觉:基本味觉(咸、甜、酸、苦、鲜)及其平衡。

触觉:质地(软硬、粘稠、脆嫩)、口感(顺滑、粗糙、涩感)。

听觉:某些食品(如薯片)的脆响程度。

5. 灵敏度高,能发现早期变质

人类感官对某些劣变非常敏感。例如:

轻微的油脂氧化酸败,仪器尚未检出过氧化值升高时,人已能察觉“哈喇味”。

食品开始发霉或发酵异常,常先出现异味或色泽变化。

可作为早期预警系统,提示进一步理化或微生物检测。

6. 标准化与可量化趋势

现代感官检测已从“凭感觉”发展为科学化、标准化的方法。

使用统一术语库(如《食品感官分析 词汇》GB/T 14191)、评分量表(如9点喜好标度、线性标度)、标准样品和盲评程序。

方法包括:

差别检验(如三点法、二-三点法)

描述性分析(如定量描述分析QDA)

消费者测试

结果可通过统计学方法(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进行客观分析。

7. 易受干扰,需严格控制条件

感官检测结果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强光、噪音、异味会干扰判断。

评价员疲劳、饥饿、吸烟、使用香水等也会影响感官灵敏度。

必须在标准化感官评价室中进行:

光线柔和、通风良好、无外界气味。

使用无味器皿,样品编号随机。

控制温度、湿度和呈样顺序。


二、感官检测与其他检测方法的关系


对比维度感官检测理化/仪器检测
检测基础人体感官仪器设备
结果性质主观但真实客观但抽象
成本
速度相对慢
灵敏度对某些风味变化极高对微量成分精确
适用阶段全流程(尤其研发、品控)实验室验证

✅ 最佳实践:感官检测与理化检测互补结合。例如:

感官发现酱油有焦苦味 → 理化检测5-羟甲基糠醛(HMF)含量。

仪器检出辣椒粉含苏丹红 → 感官验证是否颜色异常鲜红。


三、食品检验员在感官检测中的角色

专业评价员:具备敏锐的感官能力,经过培训能准确描述和评分。

组织者:设计实验方案、准备样品、控制环境、组织评价小组。

数据分析师:整理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判别者:结合标准和经验,判断产品是否合格、是否存在掺伪或变质。


四、总结

感官检测具有主观性、直观性、快速性、综合性和高灵敏度等特点,是食品检验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尽管其结果受个体差异影响,但通过标准化流程、专业培训和统计分析,完全可以实现科学、可靠的应用。

食品检验员应充分认识感官检测的价值,掌握其原理与方法,将其与理化检测有机结合,在食品安全监管、质量控制和产品创新中发挥“第一道防线”和“最终裁判”的双重作用。


农业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中国计量测试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