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员粮食类掺伪的鉴别与速测技术
粮食类掺伪是指在粮食及其制品中非法添加或混入非食用物质、劣质成分或其他廉价替代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从而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这类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还可能带来严重的食品安全风险。食品检验员需要掌握有效的鉴别与速测技术,及时发现并阻止掺伪现象的发生。
常见的粮食类掺伪方式
大米掺伪
使用石子、沙子、塑料颗粒、矿物油抛光米等增加重量。
陈化米冒充新米,甚至用工业石蜡或矿物油“抛光”使陈米外观光亮。
添加荧光增白剂(如荧光粉)使大米显得更白。
小麦粉掺伪
掺入滑石粉、石膏粉、淀粉、玉米粉、木薯粉等降低成本。
使用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漂白劣质面粉。
添加过量增白剂(如过氧化苯甲酰)改善色泽。
杂粮掺伪(如小米、玉米、绿豆等)
小米中掺入染色小米(用染料染色的玉米粉或小米壳)。
绿豆中掺入染色黄豆或染色豌豆。
玉米粉中掺入滑石粉、淀粉等。
食用油掺伪
劣质油冒充优质油(如地沟油、潲水油)。
高价油中掺入低价油(如橄榄油中掺入大豆油、菜籽油)。
粮食类掺伪的快速鉴别与速测技术
一、感官鉴别法(初步筛查)
视觉观察
大米:正常大米晶莹剔透,有自然光泽;掺伪大米可能过于光亮(矿物油)、颜色异常(染色)或有杂质。
面粉:正常面粉呈乳白色或微黄色,细腻均匀;掺滑石粉的面粉颜色过白、手感滑腻。
小米/绿豆:观察是否有颜色不均、漂浮物或异常光泽。
嗅觉检测
正常粮食有自然清香;掺矿物油的大米有油腻味或异味;掺吊白块的面粉有刺鼻气味。
触觉检测
正常大米手感干爽;掺油大米手感滑腻、易结块。
面粉手感细腻但不滑腻;掺滑石粉的面粉手感异常滑。
二、物理与化学速测技术
矿物油/石蜡检测
方法: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乙醇振荡,静置后观察。
原理:矿物油不溶于乙醇,若出现油层或浑浊,则可能含矿物油。
试纸法:使用专用矿物油检测试纸,变色即为阳性。
荧光增白剂检测
方法:在紫外灯(365nm)下照射样品。
结果:正常大米无荧光或微弱荧光;掺荧光增白剂的大米会发出明显蓝色荧光。
滑石粉、石膏粉检测
方法:将样品溶于水,搅拌后静置。
结果:滑石粉、石膏粉等无机物会沉淀到底部,可通过离心后观察沉淀物判断。
酸碱反应法: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CO₂),则可能含碳酸钙类物质。
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检测
速测试剂盒:基于甲醛的显色反应(如乙酰丙酮法)。
步骤:提取样品溶液,加入试剂,若出现黄色或橙色,则为阳性。
注意:吊白块分解后产生甲醛和二氧化硫,可分别检测。
染色鉴别
水浸法:将小米、绿豆等放入清水中浸泡,若水变色,则可能为染色。
酸碱测试:某些染料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变色,可用于初步判断。
蛋白质与淀粉含量快速测定
近红外光谱(NIRS):便携式设备可快速测定粮食中蛋白质、水分、淀粉等成分,异常值提示可能掺伪。
碘液反应:淀粉遇碘变蓝,可用于判断是否掺入大量淀粉。
重金属与有毒物质筛查
便携式X射线荧光仪(XRF):可现场快速检测铅、镉、汞等重金属污染。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农药残留等。
实际应用建议
多方法联合使用:单一方法可能存在局限性,建议结合感官、物理、化学和仪器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现场快速筛查:在农贸市场、仓储、流通环节使用速测试剂盒和便携设备进行初步筛查。
实验室确证:对可疑样品送实验室进行HPLC、GC-MS、ICP-MS等确证分析。
建立标准图谱库:利用近红外、拉曼光谱等技术建立正品粮食的特征图谱,便于比对识别。
加强培训与监管:定期培训检验人员掌握最新速测技术,配合市场监管部门打击掺伪行为。
粮食类掺伪的鉴别与速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食品检验员应熟练掌握感官鉴别、化学速测和便携式仪器检测等多种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常见掺伪行为。随着技术进步,近红外、拉曼光谱、生物传感器等新技术正逐步应用于现场快速检测,显著提升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通过科学手段与严格监管相结合,可有效遏制粮食掺伪现象,保障公众健康和市场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