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员乳与乳制品掺伪的鉴别与速测技术
乳与乳制品是重要的营养食品,但由于其高价值和广泛需求,常成为掺假、伪造的高风险目标。掺伪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如致病菌、化学残留、过敏原等)。食品检验员必须掌握有效的鉴别与速测技术,以识别乳品中的掺伪行为,保障食品安全。
一、常见乳与乳制品掺伪方式
掺伪类型
| 掺伪类型 | 常见手段 | 潜在危害 |
|---|---|---|
| 掺水稀释 | 向鲜奶中加入自来水、米汤、豆浆等 | 降低营养,易滋生细菌 |
| 添加增稠剂/稳定剂 | 加入淀粉、明胶、卡拉胶、CMC等增加黏度 | 欺骗感官判断,掩盖掺水 |
| 添加中和剂 | 加入小苏打(碳酸氢钠)中和酸败乳的酸味 | 掩盖变质,影响消化 |
| 添加防腐剂 | 加入双氧水、甲醛、硼砂等延长保质期 | 致癌、中毒风险 |
| 添加非乳蛋白 | 加入脲酶、三聚氰胺、植物蛋白粉冒充蛋白质 | 肾损伤(如三聚氰胺)、营养失衡 |
| 脂肪调整 | 脱脂奶冒充全脂奶,或添加植物油增脂 | 以次充好,影响营养结构 |
| 乳粉掺伪 | 劣质奶粉中掺入麦芽糊精、淀粉、滑石粉等 | 营养不足,婴幼儿发育障碍 |
| 植物奶冒充动物奶 | 植物蛋白饮料标注为“牛奶”或“乳饮料” | 欺骗消费者,尤其对婴幼儿有害 |
二、乳与乳制品掺伪的快速鉴别与速测技术
(一)感官与物理鉴别法(初步筛查)
外观观察
正常鲜乳呈乳白色或微黄色,均匀无分层。
掺水乳颜色偏淡、稀薄;掺淀粉乳可能略显浑浊。
气味辨别
新鲜乳有乳香味;酸败乳有酸臭味;掺防腐剂有刺鼻味(如甲醛味)。
口感测试
正常乳口感滑润、微甜;掺水乳寡淡;掺淀粉乳有糊口感。
煮沸试验
正常乳无沉淀或轻微脂肪上浮;
掺淀粉乳出现凝结或浑浊;
掺碱乳(小苏打)加热后更稳定,不易凝固。
取少量乳样加热至沸腾:
(二)化学与速测试剂检测
掺水检测
正常牛乳比重:1.028~1.032(15℃);
低于1.028提示可能掺水。
比重法:使用乳稠计测量乳的比重。
电导率测定:掺水乳电导率升高,可用便携式电导率仪快速判断。
掺淀粉检测
取乳样加入碘液(碘-碘化钾溶液);
若变蓝或蓝紫色,表明含淀粉。
碘液反应法:
掺碱(中和剂)检测
加入试剂后,若颜色由黄变紫,表明pH升高,可能掺碱。
溴甲酚紫试剂法:
玫瑰红酸法:类似原理,显色反应判断。
掺甲醛/双氧水检测
接触乳样后变色,5分钟内判读结果。
基于变色反应,阳性提示非法添加。
甲醛速测试纸/试剂盒:
双氧水试纸条:
蛋白质含量快速测定
使用三聚氰胺速测试纸条或ELISA试剂盒,防止“假蛋白”干扰。
测定总氮含量,间接推算蛋白质。
凯氏定氮速测法(现场简化版):
三聚氰胺干扰识别:
脂肪含量快速测定
经典方法,使用硫酸和异戊醇破乳后离心,读取脂肪层高度。
盖勃法(Gerber法):
红外快速分析仪:便携设备可现场测定脂肪、蛋白质、乳糖等成分。
乳粉掺伪检测
水溶性试验:劣质乳粉溶解性差,易结块。
灰分测定:掺滑石粉、石膏粉等无机物会导致灰分异常升高。
显微镜观察:可观察到非乳颗粒(如淀粉粒、矿物颗粒)。
抗生素残留检测
使用嗜热链球菌或枯草芽孢杆菌纸片,培养后观察抑菌圈。
纸片法(微生物抑制法):
胶体金试纸条:检测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等常见抗生素。
尿素(脲酶)检测
尿素在脲酶作用下分解为氨,使pH升高,指示剂变色。
用于识别非法添加尿素增氮的行为。
脲酶试剂法:
(三)仪器速测技术
近红外光谱(NIRS)
可同时测定乳中的水分、脂肪、蛋白质、乳糖等成分。
便携式设备可用于牧场、乳品厂、市场现场快速筛查。
建立标准图谱库,自动识别异常样品。
拉曼光谱
对分子结构敏感,可识别三聚氰胺、淀粉、植物油等掺伪物。
无需前处理,适合快速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质谱(LC-MS/MS)
确证检测三聚氰胺、抗生素、激素、真菌毒素等有害物质。
PCR技术
用于鉴别乳源物种(如牛乳、羊乳、骆驼乳),防止植物奶冒充动物奶。
电位滴定与自动分析仪
快速测定酸度、pH、盐度等理化指标。
三、实际应用建议
建立快速筛查流程:
感官 → 物理 → 化学速测 → 仪器确证
在奶站、乳品厂、超市、餐饮单位等环节开展现场筛查。
重点监控高风险项目:
小型奶站:重点检测掺水、掺碱、防腐剂。
乳粉产品:检测蛋白质虚标、三聚氰胺、淀粉掺伪。
液态奶:检测新鲜度、抗生素、脂肪含量。
加强培训与标准化:
定期培训检验人员掌握速测技术。
制定统一的操作规程和判定标准(如GB 1930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乳》)。
信息化与溯源管理:
结合快速检测数据,建立乳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四、总结
乳与乳制品掺伪形式多样,技术隐蔽性强。食品检验员应掌握从感官判断到化学速测,再到光谱、质谱、分子生物学等多层次检测手段,构建“快速筛查 + 实验室确证”的技术体系。
随着便携式近红外、拉曼光谱、胶体金试纸条、PCR检测仪等新技术的普及,乳品掺伪的检测速度和准确性显著提升。通过科学监管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可有效遏制乳品掺伪行为,保障婴幼儿及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安全,维护乳品行业的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