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技术知识 >

食品检验员常见致病菌的速测技术

食品检验员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对常见致病菌的快速检测至关重要。这些致病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能在短时间内造成群体性健康风险。因此,掌握快速、灵敏、操作简便的速测技术,是及时发现隐患、阻断传播链的关键。

以下是针对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实用速测技术,避免复杂公式和表格,突出现场可操作性,适合基层监管、餐饮单位、生产企业和应急处置场景。


一、沙门氏菌(Salmonella)

沙门氏菌是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常见于禽肉、蛋类、奶制品、即食食品等。

速测技术:

免疫层析法(胶体金试纸条):
样品经增菌(通常需6–8小时)后,取增菌液滴加到试纸条上,10–15分钟内判读。出现两条线为阴性,仅控制线显色为阳性。操作简单,适合现场初筛。

荧光定量免疫分析:
配合便携式读数仪使用,可在增菌后定量检测,结果更准确,数据可追溯,适用于执法检查。

快速PCR检测盒:
采用恒温扩增技术(如LAMP),无需复杂仪器,通过颜色变化或荧光信号判断是否含有沙门氏菌。整个过程可在2–3小时内完成,灵敏度高。

注意:所有速测方法均需前增菌和选择性增菌处理,不能直接检测原始样品。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该菌广泛存在于人体和环境中,可通过带菌者污染食品,在适宜条件下产生肠毒素,导致呕吐型食物中毒,常见于乳制品、糕点、熟肉制品。

速测技术:

测试片法(如显色培养基测试片):
使用含显色剂的选择性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特定颜色菌落(如紫色或金属光泽),24–48小时可判读。操作简便,适合现场实验室。

肠毒素快速检测试纸条:
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如SEA、SEB),采用免疫层析法直接检测毒素。样品处理后滴加,10分钟出结果。特别适用于已污染但细菌死亡的食品(毒素仍存在)。

ATP + 显色法组合:
部分快速试剂通过检测菌体代谢活性或特异性酶反应进行初筛。


三、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该菌耐低温,能在冰箱中生长,被称为“冰箱杀手”,常见于即食食品、冷鲜肉、乳制品、冰淇淋等。

速测技术:

免疫捕获法 + 快速培养:
样品增菌后,用特异性抗体磁珠富集目标菌,再转入快速显色培养基,24–48小时观察结果。可提高检测灵敏度。

LAMP恒温扩增检测:
无需PCR仪,恒温水浴即可完成扩增,通过颜色变化(如蓝绿色)判断阳性。整个流程约3小时,适合应急检测。

荧光免疫试纸条:
增菌后取液检测,配合读数仪实现半定量,结果稳定可靠。

特别提醒:该菌在冷藏食品中风险高,应加强即食类食品的抽检。


四、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主要存在于海水和海产品中,是夏季海鲜类食物中毒的主要元凶。

速测技术:

特异性增菌 + 显色培养基:
使用含盐的选择性增菌液(如碱性蛋白胨水)培养6–8小时,转种至显色平板或测试片,典型菌落呈蓝绿色或紫色,24小时可判读。

PCR快速检测盒:
针对tdh、trh毒力基因进行扩增,判断是否为致病型副溶血性弧菌。恒温扩增设备便携,适合沿海地区现场使用。

胶体金试纸条:
增菌后检测菌体抗原,10–15分钟出结果,操作简便。


五、大肠杆菌O157:H7(致病性大肠杆菌代表)

该菌毒力强,少量即可致病,常见于未煮熟的牛肉、生鲜蔬菜、果汁等。

速测技术:

免疫层析试纸条:
样品增菌后,检测O157菌体抗原或H7鞭毛抗原,10分钟内出结果。操作简单,适合屠宰场、农贸市场快筛。

显色培养基法:
使用CT-SMAC或CHROMagar™ O157,致病菌形成典型菌落(如无色或紫色中心),24小时可识别。

多重PCR检测:
可同时检测O157、H7及毒力基因(如stx1、stx2),提高准确性,适用于疑似中毒事件应急响应。


六、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常见于米饭、面食等淀粉类食品,易在室温下长时间存放时繁殖并产毒,引发呕吐或腹泻型中毒。

速测技术:

选择性培养基 + 显色法:
使用MYP(甘露醇卵黄多粘菌素)琼脂,典型菌落呈粉红色、周围有沉淀环。结合菌落形态和溶血特征初步判断。

快速测试片:
商品化测试片可在24–48小时内完成计数和初步鉴定。

毒素检测试纸条:
针对其产生的肠毒素,进行免疫学检测,判断致病风险。


七、其他快速辅助手段

ATP生物荧光法:
虽不能识别具体致病菌,但可用于食品接触面、工器具、操作台的卫生状况评估。RLU值过高提示清洁不彻底,存在致病菌污染风险。

恒温扩增设备(LAMP、RPA):
不依赖复杂PCR仪,可在现场完成核酸扩增,配合试纸条或荧光仪判读,适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便携式微生物快速检测仪:
集成增菌、检测、分析功能,部分型号可实现多种致病菌联检。

八、注意事项

前处理是关键:
所有致病菌速测均需经过增菌培养(6–24小时),不能直接检测原始食品,否则灵敏度极低。

无菌操作:
取样、稀释、接种全过程必须严格无菌,防止交叉污染或漏检。

结果判读要谨慎:

阳性结果需复测或送实验室用PCR、质谱(MALDI-TOF)或血清学方法确证。

不能仅凭速测结果进行行政处罚。

冷链与储存:
样品应冷藏运输,尽快检测,避免致病菌失活或过度生长影响结果。

人员培训:
检验员应熟悉各类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流程和局限性,避免误判。


总结

食品检验员在面对致病菌风险时,应以免疫层析法、显色培养基测试片、恒温扩增技术(LAMP) 为核心手段,结合增菌程序,实现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O157等主要致病菌的快速筛查。

这些技术虽不能完全替代国家标准方法,但能显著缩短检测周期,在最短时间内发现高风险样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对所有阳性或可疑样本,必须按规定程序送具备资质的实验室进行确证和溯源,确保监管科学、合法、有效。


农业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中国计量测试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