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员食用油中毒害物质的速测技术
食品检验员在开展食用油质量安全监管时,需重点关注其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主要来源于原料污染、加工不当、储存变质或非法掺假,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以下是针对食用油中常见毒害物质的实用速测技术,适用于现场快检、市场抽查、小作坊监管和企业自控等场景。
一、酸价(Acid Value)——判断油脂酸败程度
危害:酸价升高说明油脂已发生水解酸败,产生游离脂肪酸,影响口感并可能引发肠胃不适。
速测方法:
比色滴定法(试纸/试剂盒):
取少量油样溶于乙醇溶液。
加入指示剂(如酚酞),用标准碱液逐滴加入。
观察颜色变化(无色→粉红),根据消耗滴数估算酸价。
便携式酸价检测仪:自动显色反应,配合比色卡或数字显示结果。
特点:
操作简单,5–10分钟出结果。
国家标准限量:精炼油一般≤0.6 mg/g,超过即不合格。
二、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反映初期氧化程度
危害:过氧化值升高表示油脂已被氧化,生成过氧化物,长期摄入可能加速衰老、增加慢性病风险。
速测方法:
比色法试剂盒:
将油样与试剂(含碘化钾、醋酸等)混合。
静置后出现黄色或棕色,颜色越深含量越高。
与标准比色卡对比,估读数值。
专用检测管:类似水质检测,加入试剂后摇匀比色。
提示:
过氧化值常与酸价联合检测,全面评估油脂新鲜度。
精炼植物油限值通常为≤0.25 mmol/kg。
三、地沟油初步筛查指标
地沟油是非法回收油,常含有多种异常成分,可通过以下项目快速筛查:
1. 极性组分(Polar Compounds)
意义:反复煎炸后油脂裂解产生的极性物质,含量越高越劣变。
速测技术:
试纸法:将油样滴在专用试纸上,数分钟后观察扩散圈颜色变化,对照比色卡判断是否超标(一般>25%视为劣变油)。
便携式极性仪:探头插入油中直接读数,快速准确。
2. 胆固醇残留
原理:地沟油多含动物脂肪(如潲水油来自餐厨废油),而植物油几乎不含胆固醇。
速测方法:
胆固醇检测试剂盒(比色法):通过显色反应判断是否存在胆固醇。
若明显显色,则提示可能掺有动物油或地沟油。
3. 电导率
原理:地沟油因含盐分、水分、杂质,电导率显著高于正常植物油。
速测工具:便携式电导率仪,探头浸入油中即可读数。
正常植物油电导率很低(接近0),若数值偏高应引起警惕。
四、矿物油(工业润滑油)污染
来源:机械泄漏、非法掺杂。危害:不能被人体代谢,长期摄入损害器官。
速测方法:
荧光检查法:
取油样置于紫外灯下(波长365nm)。
若发出天蓝色荧光,则提示含有矿物油。
滤纸挥发试验:
滴油于滤纸上,室温放置数小时。
正常植物油会逐渐被吸收形成透明斑;矿物油不挥发,留下永久油渍。
五、黄曲霉毒素B1(AFB1)**
来源:霉变花生、玉米榨油。危害:强致癌物,耐高温,烹饪难以破坏。
速测技术: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
提取油样中的毒素(常用甲醇水溶液萃取)。
滴加到试纸条上,5–10分钟判读。
T线变浅或不显色为阳性。
荧光定量检测卡:配合读数仪可得具体浓度,灵敏度可达0.5 μg/kg。
国家标准: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 ≤ 20 μg/kg,玉米油≤10 μg/kg。
六、苯并芘(多环芳烃)——高温加工产物
来源:粗炼油、烟熏工艺、过度加热。危害:强致癌物。
速测现状:
目前尚无成熟现场速测法。
可通过感官判断辅助筛查:油色过深、有焦糊味应重点送检。
实验室确证采用GC-MS或HPLC。
⚠️ 建议:对土榨油、小作坊油重点排查苯并芘风险。
七、非法添加物筛查
1. 桐油
误用或掺假:曾用于混淆食用油。
速测方法:
三氯化锑法:加入试剂后若呈现紫红色,提示含桐油。
亚硝酸钠法:加热后出现橙红→血红颜色变化。
2. 大麻油、蓖麻油等非食用油
速测:依赖显色反应或薄层色谱(TLC)简易装置,基层较少使用,建议送检。
八、掺伪与掺假初筛
1. 棕榈油冒充其他油
冷冻法:将油样放入冰箱(4–8℃)冷藏数小时。
棕榈油易凝固或浑浊,植物油如大豆油、菜籽油仍澄清。
注意:冬季天然凝固属正常现象,需结合其他指标判断。
2. 混兑潲水油、煎炸老油
结合酸价、过氧化值、极性组分、胆固醇、电导率等多项指标综合判断。
九、常用工具与设备推荐
工具 | 功能 |
---|---|
食用油安全综合检测箱 | 集成酸价、过氧化值、极性组分、黄曲霉毒素等检测模块 |
便携式紫外灯 | 检查矿物油荧光 |
手持式电导率仪 | 判断是否含杂质 |
胶体金读数仪 | 半定量检测黄曲霉毒素、胆固醇等 |
冰箱+试管 | 辅助进行冷冻实验 |
十、注意事项
取样代表性:从油桶不同深度取样混合,避免局部污染误判。
前处理规范:部分检测需稀释或萃取,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结果判读谨慎:
弱阳性、临界值均应复测。
多项指标异常更支持问题判定。
确证要求:
所有速测阳性样品必须送具备资质的实验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质谱(GC-MS) 等方法确证。
重点对象:
土榨油坊、餐饮回收油、散装油、农村集市油品为重点监管对象。
总结
食品检验员在食用油检测中,应以酸价、过氧化值、极性组分、黄曲霉毒素B1为核心项目,结合矿物油、胆固醇、电导率、荧光检测等手段,构建多层次速测体系。对于疑似地沟油、劣变油或非法掺假油,可通过多项指标交叉验证,提高筛查准确性。
这些速测技术操作简便、成本低、响应快,能有效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对发现问题的油品,应及时封存、上报,并移送实验室确证,坚决杜绝有毒有害食用油流入市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餐桌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