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其他物质的速测技术
食品检验员在日常监管和质量控制中,除了常规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和生物毒素外,还需关注一些其他可能危害健康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属于非法添加,有的源于加工过程污染,有的则是掺杂使假所致。以下是针对食品中“其他物质”的实用速测技术,突出现场可操作性,适用于农贸市场、餐饮单位、小作坊、学校食堂等场景。
一、非法添加与非食用物质
1. 工业碱(如氢氧化钠)用于泡发水产品、面制品
危害:腐蚀性强,损伤消化道。
速测方法:
正常食品pH一般为5–8;
若pH > 10,提示可能使用工业碱。
pH试纸法:取泡发液或样品浸出液滴在精密pH试纸上。
酚酞指示剂法:加入后若变粉红色,说明呈强碱性。
常见对象:牛百叶、鱿鱼、海参、米粉等异常膨胀、手感滑腻的食品。
2. 工业盐冒充食用盐
危害:含亚硝酸盐、重金属等杂质,可致中毒。
速测方法:
亚硝酸盐速测试剂:工业盐常含亚硝酸盐,检测呈阳性。
电导率+溶解度观察:工业盐溶解慢、杂质多,可用便携电导仪辅助判断。
外观鉴别:颗粒不均、颜色发黄或发灰,有异味。
3. 洗衣粉、洗衣液掺入面粉或馒头(极个别案例)
危害:表面活性剂有毒,刺激肠胃。
速测方法:
泡沫试验:取样品加水揉搓,产生大量持久泡沫且不易消失,提示可能含有洗涤剂。
紫外灯照射法:部分洗衣粉含荧光增白剂,在紫外灯下发出蓝白色荧光。
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
1. 丙烯酰胺(高温油炸/烘焙食品)
常见于:薯条、薯片、饼干、烧烤面包等。
速测现状:
尚无成熟现场速测工具。
可通过颜色深浅初步判断:食物颜色越深(美拉德反应越强),丙烯酰胺生成风险越高。
建议重点监管长时间高温加工的淀粉类食品。
2. 杂环胺(烧烤、煎炸肉类)
危害:具有潜在致癌性。
速测技术:
目前无商用快检产品,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测。
现场可通过焦糊程度、烟雾量、加热时间等进行风险提示。
三、食品标签真实性与掺假筛查
1. 蜂蜜掺假(掺糖浆、水分过高)
速测方法:
折光仪法:测量蜂蜜波美度,判断水分含量(优质蜂蜜波美度≥42°)。
斐林试剂法:检测是否掺入蔗糖、葡萄糖浆等还原糖异常。
纸巾滴水法(简易):真蜜渗透慢,假蜜扩散快(仅作参考)。
2. 牛奶掺水、掺尿素、掺碱
速测方法:
乳稠计法:测量比重,低于正常值提示掺水。
尿素检测试剂:加入后若显红色,表示含尿素(用于掩盖酸败)。
pH试纸/酸度滴定:加碱后pH偏高(>7.0),提示异常。
3. 酒类掺甲醇(散装白酒风险高)
危害:甲醇可致失明甚至死亡。
速测方法:
样品经氧化后与试剂反应生成显色物。
颜色越深,甲醇含量越高,对照比色卡估读。
甲醇速测盒(比色法):
便携式酒精分析仪:部分设备可区分乙醇与甲醇。
⚠️ 提示:农村自酿、街头散卖白酒为重点排查对象。
四、包装材料迁移物初筛
1. 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
来源:劣质塑料容器盛装油脂、酒类、饮料。
速测方法:
萃取+显色法:用有机溶剂提取后加入特定试剂显色。
荧光检测法:某些塑化剂在紫外灯下有特征荧光。
气味识别:刺鼻塑料味的包装应警惕。
建议:避免用塑料桶长期存放食用油、白酒。
五、微生物污染快速筛查(非病原菌)
1. ATP生物荧光法——清洁度评估
用途:检测餐饮具、操作台面、食品接触面的洁净程度。
操作:
用采样棒擦拭表面,放入检测管。
插入ATP荧光检测仪,几秒内显示RLU值(相对光单位)。
判断:
RLU值越低越干净;
超过设定阈值,提示清洗不彻底,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
应用:学校食堂、中央厨房、外卖配送箱等卫生监控。
六、感官与物理辅助手段(不可忽视)
虽然不是“仪器检测”,但经验丰富的检验员可通过以下方式发现问题:
方法 | 应用场景 |
---|---|
闻气味 | 发现酸败油、霉变粮、化学异味 |
看色泽 | 辣椒粉过红可能含苏丹红;银耳过白可能硫磺熏蒸 |
摸质地 | 牛百叶过韧可能用双氧水处理;腐竹过脆可能掺硼砂 |
尝味道(慎用) | 异常苦涩、麻舌、金属味应停止食用并送检 |
七、综合检测工具推荐
食品安全多功能检测箱:集成甲醛、吊白块、亚硝酸盐、双氧水、硼砂、苏丹红等多种检测功能。
便携式紫外灯(365nm):检查矿物油、荧光增白剂、部分毒素。
pH计/试纸:判断是否加碱、酸败等。
折光仪:测蜂蜜、果汁浓度。
手持式近红外分析仪(高端):可快速识别油脂种类、奶粉成分、粮食水分等。
八、注意事项
速测仅为初筛:所有阳性或可疑结果必须送实验室确证,不能作为行政处罚唯一依据。
交叉干扰:某些天然成分可能引起假阳性(如胡萝卜素影响苏丹红检测),需结合经验判断。
试剂有效期:多数试纸条、试剂需冷藏保存,使用前注意保质期。
规范记录:做好样品信息、检测项目、操作人员、结果判读等登记,确保可追溯。
培训与经验积累:速测不仅靠设备,更依赖检验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
总结
食品中“其他物质”的速测涵盖了从非法添加、加工污染到掺杂使假等多个方面。食品检验员应掌握多种“小工具+大智慧”的组合技能,灵活运用化学比色、免疫层析、物理特性、感官判断等多种手段,构建全方位的风险筛查网络。
这些技术虽不如实验室精密,但在第一时间发现隐患、阻止问题食品流入市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