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技术知识 >

食品检验员可疑饲料霉菌的分离

食品检验员(在饲料领域常称为饲料检验员或质量控制员)进行可疑饲料霉菌的分离,是其在评估饲料卫生质量、排查霉变原因、鉴定产毒菌种以及保障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中的核心技能。饲料(尤其是谷物类、粕类原料)极易在收获、储存和加工过程中受霉菌污染,产生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对动物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准确分离和鉴定可疑霉菌至关重要。


一、 目的与意义

确认霉变:明确饲料是否已发生霉菌污染,而非仅仅是结块或变色。

鉴定菌种:确定污染的具体霉菌种类,判断其是否为产毒菌株(如黄曲霉、寄生曲霉、镰刀菌等)。

溯源分析:追溯污染源头(如原料、储存环境、加工设备)。

风险评估:为后续的霉菌毒素检测提供靶向依据,评估饲料的安全性。

质量控制:为饲料生产和储存环节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二、 基本原理

利用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使饲料样品中的霉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并结合显微镜检查,进行初步鉴定,必要时进行纯化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三、 标准操作流程

1. 样品采集与准备

采样:遵循 GB/T 14699.1《饲料 采样》 标准,采用分层、多点随机采样法,确保样品代表性。采集可疑霉变区域及邻近区域样品。

处理:

将样品充分混匀。

对于颗粒料,可用无菌研钵或粉碎机轻度破碎,增大暴露面积,但避免过度粉碎产生热量杀死霉菌。

记录样品性状(颜色、气味、结块程度)。

2. 表面消毒(可选,视目的而定)

目的:若需分离内部侵染的霉菌(而非表面污染),需进行表面除菌。

方法:参照“粮粒内部霉菌分离”中的次氯酸钠法(1-2%,1-3分钟),充分漂洗干燥。

注意:若仅需了解整体霉菌污染状况(常规检测),通常不做表面消毒,直接进行稀释涂布或倾注。

3. 样品稀释(适用于定量或高污染样品)

目的:降低样品中微生物浓度,便于获得可计数的单菌落。

操作:

称取 10g 样品,加入装有 90mL 无菌生理盐水或0.1%无菌吐温-80溶液 的三角瓶中(含玻璃珠有助于分散)。

振荡或摇匀 20-30分钟,制成 10⁻¹ 稀释液。

用无菌移液器吸取 1mL 10⁻¹ 液,加入 9mL 无菌稀释液 中,制成 10⁻² 稀释液。

依此类推,制备 10⁻², 10⁻³, 10⁻⁴ 等系列稀释液。

4. 接种与培养

方法一:倾注平板法(推荐用于计数和分离)

取 1mL 适当稀释度的样品液(如10⁻², 10⁻³),加入无菌培养皿中。

倒入约 15-20mL 已融化并冷却至约 45°C 的培养基,轻轻旋转混匀。

凝固后,倒置培养。

方法二:涂布法

取 0.1mL 稀释液,滴加到已凝固的培养基平板表面。

用无菌涂布棒均匀涂布。

倒置培养。

方法三:直接点种法(适用于低污染或定性)

用无菌镊子夹取少量破碎的饲料颗粒,直接放置在培养基表面。

轻轻按压,使其与琼脂接触。

倒置培养。

常用培养基: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PDA):最常用,支持绝大多数霉菌生长。可添加氯霉素(50-100 mg/L) 抑制细菌生长。

孟加拉红培养基 (Rose Bengal Agar):抑制菌丝蔓延,使菌落小而密集,便于计数。也常加氯霉素。

高盐察氏培养基 (Czapek Dox Agar with high salt):选择性分离耐高渗霉菌(如曲霉、青霉)。

DRBC培养基 ( Dichloran Rose Bengal Chloramphenicol Agar):商品化选择性培养基,抑制细菌和快速生长霉菌,利于计数。

培养条件:

温度:25-28°C(适合大多数霉菌)。

时间:5-7天,甚至更长(如10天)。霉菌生长慢,需耐心。

光照:采用 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 的光暗循环,有利于产孢和形态观察。

5. 观察、计数与初步鉴定

观察:

每日观察,记录菌落出现时间、数量、形态(绒毛状、絮状、粉末状)、颜色(正面和背面)、边缘特征。

计数(若为定量):

培养5-7天后,选择菌落数在 10-150 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

计算每克样品中霉菌菌落总数(CFU/g)。

初步鉴定:

根据菌落宏观特征,初步判断属(如曲霉、青霉、毛霉、根霉、镰刀菌)。

显微镜检查:挑取典型菌落,用乳酸酚棉蓝染色,制片镜检,观察孢子结构(分生孢子头、分生孢子梗、孢子形态等)进行属或种的鉴定。

6. 纯化与保存

纯化:

用无菌接种针挑取目标菌落的边缘菌丝,在新的PDA平板上划线或点种。

重复1-2次,获得纯培养物。

保存:

纯化菌株接种到PDA斜面,4°C短期保存。

长期保存:甘油管冷冻(-80°C)或冻干。


四、 化学检验员注意事项

生物安全:

操作时佩戴口罩、手套、实验服,最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防止吸入霉菌孢子。

实验后所有培养物、残渣必须高压灭菌(121°C, 30分钟)后才能丢弃。

对于疑似产毒菌(如黄曲霉),应按生物安全二级(BSL-2) 要求操作。

无菌操作:全程在超净台内进行,防止外来污染。

培养基选择:

PDA + 氯霉素是最通用的组合。

若怀疑特定菌,可选用选择性更强的培养基。

培养时间:切勿过早判读。某些霉菌(如某些镰刀菌)生长缓慢,需7-10天。

结果解读:

高数量的霉菌(>10⁵ CFU/g)通常表明贮存条件不良。

分离到产毒菌(如黄曲霉、寄生曲霉、禾谷镰刀菌)是重大风险信号,需立即进行霉菌毒素检测。

记录完整:详细记录样品信息、稀释度、培养基、培养条件、菌落特征、鉴定结果。


五、 常见可疑饲料霉菌


霉菌属特征常见产毒风险
曲霉属 (Aspergillus)绒毛状,绿色、黄绿色、黑色。PDA上生长快。黄曲霉毒素 (B1, B2, G1, G2)肝毒性、致癌性
青霉属 (Penicillium)粉末状,蓝绿色、灰绿色。常生于冷藏饲料。橘霉素、岛青霉毒素、展青霉素肾毒性、神经毒性
镰刀菌属 (Fusarium)絮状,粉红色、紫色、白色。常见于玉米、小麦。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玉米赤霉烯酮 (ZEN)、T-2毒素呕吐、雌激素效应、免疫抑制
毛霉属/根霉属 (Mucor/Rhizopus)棉絮状,白色迅速变灰黑。常见于高水分饲料。一般不产主要毒素,但导致腐败能量损失,适口性差

六、 总结

可疑饲料霉菌的分离是饲料质量安全控制的“火眼金睛”。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培养方法,将潜伏在饲料中的霉菌“请出来”,并通过形态学观察进行初步识别,为后续的精准鉴定和毒素检测奠定基础。


农业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中国计量测试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