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农产品快检结果验证机制,如何保障准确性?
为保障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快检)结果的准确性,山西省及太原市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新规和机制,通过严格的准入、过程控制、结果验证和多方监督来构建全链条的准确性保障体系。具体措施包括:
严格的机构准入与资质要求:
资质认证:承担省级快检任务的机构必须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且其资质范围需覆盖农兽药残留、违法添加物等关键项目,确保机构具备基本的技术能力。
禁止分包转包:严禁快检机构将检测任务分包或转包,从源头上防止因中间环节过多导致的数据失真或造假。
规范化的检测过程与质量控制:
遵循标准方法:优先采用经过验证的、广泛接受的标准检测方法。若使用自开发方法,必须经过充分验证以确保可靠性。
引入质量控制样品:在检测过程中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质控样)进行监测,实时验证仪器的性能和检测的准确性。
创新的“三检联动”机制(太原市):
通过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和快速检测三种方式的数据比对与相互验证,可以及时发现并锁定高风险品种。这种联动机制利用不同检测方式的特点,交叉验证快检结果,提高了风险发现的精准度和结果的可信度。
数据真实性与全程可追溯:
实时上传数据:所有快检数据需实时上传至省级监管平台,实现全过程可追溯,防止事后篡改。
禁止乱收费:快检机构自行承担采样等费用,严禁向被抽检单位收费,杜绝“花钱买合格”的利益输送可能。
明确禁止行为:将篡改记录、调换样品、使用未校准设备等行为列为“高压线”,严惩不贷。
强化监管与责任追究:
终身追责:检测机构及从业人员需对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承担法定责任。
动态考核与淘汰:实施常态化考核,对考核不合格或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机构,取消其承担省级任务的资格,并纳入失信“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
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快检机构的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形成“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体系,让快检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综上所述,食用农产品快检结果的准确性通过严格的机构资质、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创新的联动验证机制、透明的数据管理、严厉的追责制度以及社会监督等多维度措施共同保障,旨在筑牢食品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