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技术知识 >

食品检验员生物传感器技术分类及原理

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将生物学敏感元件与物理或化学换能器相结合的检测技术,能够快速、灵敏地识别食品中的特定成分或污染物。在食品检验领域,生物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检测致病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毒素、重金属以及食品新鲜度等指标。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生物识别元件(如酶、抗体、核酸、细胞、组织等)对目标物质的高度特异性识别,并将这一分子识别事件转化为可测量的信号(如电信号、光信号、热信号等),从而实现对目标物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根据所使用的生物识别元件和信号转换方式的不同,生物传感器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酶传感器
这类传感器以酶作为识别元件,利用酶对特定底物的催化反应来产生可检测的信号。例如,葡萄糖氧化酶传感器通过检测葡萄糖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或氧气消耗量,来测定食品中的葡萄糖含量。乙酰胆碱酯酶传感器则用于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因为这些农药会抑制酶的活性,导致反应信号减弱,从而间接反映农药浓度。酶传感器具有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的优点,广泛用于食品成分分析和农药筛查。

免疫传感器
免疫传感器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当目标物质(抗原)与固定在传感器表面的抗体结合时,会引起质量、电学或光学性质的变化,进而被换能器检测到。例如,压电免疫传感器通过测量结合后质量增加引起的频率变化来定量目标物;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免疫传感器则通过监测光信号的变化实现无标记实时检测。免疫传感器特异性强,常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过敏原和兽药残留。

DNA传感器(基因传感器)
这类传感器利用DNA探针与目标核酸序列的互补杂交原理进行检测。将一段已知序列的单链DNA固定在传感器表面,当样品中存在与其互补的目标DNA或RNA时,两者发生杂交,引起电化学、荧光或质量变化,从而被检测系统识别。DNA传感器在转基因食品检测、物种鉴定(如肉类掺假)、致病微生物基因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其优势在于高特异性,能够区分高度相似的基因序列。

微生物传感器
微生物传感器利用完整的微生物细胞作为识别元件。这些细胞在代谢目标物质时会产生可测量的信号,如氧消耗、产酸、发光或电化学变化。例如,利用酵母细胞检测食品中的重金属,因其代谢活动受重金属抑制;或利用发光细菌构建生物发光传感器,当有毒物质存在时,发光强度下降。微生物传感器成本低、稳定性好,适用于环境毒性评估和食品整体安全性的初步筛查。

细胞传感器
这类传感器使用动物或植物细胞作为识别单元,通过监测细胞生理状态的变化(如膜电位、代谢活性、钙离子浓度)来判断目标物质的存在。例如,利用神经细胞检测神经毒素,或利用肝细胞评估食品中化学物质的毒性。细胞传感器能反映物质的生物效应,适合功能性评价和毒性检测。

光纤传感器与光电生物传感器
这类传感器结合光学原理,利用光信号的变化进行检测。例如,荧光生物传感器通过标记荧光分子的抗体或DNA探针,在目标物结合后发出荧光信号;光纤传感器则将生物识别过程引起的光强、波长或相位变化通过光纤传输并放大。这类传感器灵敏度极高,适合痕量物质检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向微型化、便携化、智能化和多联检方向发展。现代生物传感器常与微流控芯片、纳米材料(如金纳米颗粒、石墨烯)和智能手机集成,实现现场快速检测。例如,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的试纸条本质上是一种简易的光学生物传感器,已广泛用于食品安全快速筛查。

总之,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快速响应和易于自动化等优势,成为食品检验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食品检验员掌握各类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场景,有助于提升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农业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中国计量测试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