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技术知识 >

食品检验员鲜乳中抗生素残留的检验

鲜乳中抗生素残留的检验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因为过量或不当使用抗生素不仅可能导致耐药性问题,还可能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食品检验员在检测鲜乳中的抗生素残留时,通常会采用多种方法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下是关于鲜乳中抗生素残留检验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常见的抗生素类型

鲜乳中常见的抗生素残留包括但不限于:

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

四环素类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

磺胺类药物

检验方法

1. 样品采集

使用无菌容器从不同批次的鲜乳中取样,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样品应立即密封并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尽快送往实验室分析。

2. 初步筛选方法

a. 微生物抑制试验

原理:利用某些微生物对特定抗生素敏感的特点,通过观察这些微生物生长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抗生素残留。

常用试剂盒:

Premi®Test:一种基于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快速筛选方法,适用于检测多种抗生素。

BRT MRL Scan:另一种基于微生物抑制技术的试剂盒,能够检测多种类型的抗生素。

操作步骤:

将鲜乳样品与含有指示菌的培养基混合。

在适当的温度下孵育一段时间(通常是3至4小时)。

观察颜色变化或浊度变化,如果指示菌生长受到抑制,则可能存在抗生素残留。

b.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原理:利用抗体对抗原的高度特异性结合能力,通过标记酶催化底物产生颜色反应来定量检测抗生素残留。

操作步骤:

准备标准曲线,以确定不同浓度下的吸光度值。

将鲜乳样品加入到预先包被有特定抗体的微孔板中。

加入酶标记的抗生素抗原,使其与样品中的抗生素竞争结合抗体。

清洗后加入底物溶液,观察颜色变化并测量吸光度。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抗生素的浓度。

3. 确认和定量方法

a.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原理:利用高压泵推动流动相携带样品通过固定相柱,根据不同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实现分离。

操作步骤:

提取鲜乳样品中的抗生素残留,并进行适当的净化处理。

选择合适的流动相和色谱柱条件,优化分离效果。

进样分析,记录色谱图并通过与标准物质对比确定目标化合物的存在及其浓度。

b.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

原理:结合了高效液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高灵敏度及特异性,可以同时定性和定量分析复杂基质中的多种抗生素残留。

操作步骤:

同HPLC相似,但增加了质谱检测器用于进一步确认化合物结构。

利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针对每个目标化合物选择一对或多对母离子-子离子跃迁,提高检测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注意事项

样品处理:鲜乳样品在检测前需要经过适当预处理,如离心、过滤等,以去除脂肪和其他干扰物质。

质量控制:每次实验都应包括空白对照、加标回收率测试以及阳性对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设备校准:定期校准仪器设备,保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人员培训:所有操作人员需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熟悉标准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


相关标准

在中国,鲜乳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主要依据以下国家标准:

GB 316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了各类兽药在不同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

GB/T 22969《牛奶和奶粉中青霉素族抗生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提供了详细的检测方法和技术要求。


通过上述方法,食品检验员能够有效地监控鲜乳中的抗生素残留情况,保障食品安全。同时,持续关注最新的技术和法规变化也是提高检验水平的关键。此外,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同样重要,以预防抗生素残留的发生。


农业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中国计量测试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