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技术知识 >

食品检验员细菌受伤试验及受伤菌恢复试验

食品检验员在进行微生物学实验时,有时需要评估细菌在受到物理或化学处理后的状态变化,这被称为“细菌受伤试验”。此外,了解这些受伤细菌能否在适宜条件下恢复生长的能力,则是“受伤菌恢复试验”的内容。这类实验对于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对微生物造成的损伤及其后续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受伤试验

目的

评估特定物理(如加热、冷冻)或化学(如酸碱处理、消毒剂)处理对细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确定处理条件是否会导致细菌“受伤”。

实验步骤

选择目标微生物

根据研究目的选定特定的微生物种类,例如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或其他相关微生物。

准备培养基

制备适合目标微生物生长的基础液体培养基(如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和固体培养基(如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以及用于检测受伤细菌的富集培养基(如RPF培养基,即修复培养基)。

处理细菌

热处理:在不同温度下加热一定时间(如60℃, 70℃, 80℃等)。

冷处理:快速冷冻后解冻或在低温下长时间保存。

化学处理:使用低浓度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溶液)处理几分钟。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目标微生物悬液分别暴露于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如:

接种与培养

取处理后的细菌悬液适当稀释后,一部分直接涂布于常规固体培养基上;另一部分接种到富集培养基中以观察受伤菌的恢复情况。

同时设立未经处理的对照组,确保对比的有效性。

观察与记录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通常为37℃过夜),观察并记录各组平板上的菌落数量变化。

比较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评估处理对细菌存活率及生长能力的影响。

受伤菌恢复试验

目的

验证经过物理或化学处理后受损但未死亡的细菌,在提供有利生长条件的情况下能否恢复正常生长状态。

实验步骤

继续上述受伤试验的操作

对已处理过的细菌样本,除了常规固体培养基外,还需将其接种到专门设计的支持受伤菌恢复生长的富集培养基中。

富集培养基的选择

富集培养基应富含营养成分,并且pH值接近中性,有利于受伤细菌的修复与增殖。某些情况下,添加特定成分(如酵母提取物、维生素等)可以进一步促进恢复。

培养条件优化

确保培养环境满足受伤细菌恢复的需求,包括适宜的温度(通常为37℃)、湿度及氧气供应(需氧或厌氧)。

监测恢复过程

定期取样检查细菌的恢复情况,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形态变化、平板计数法测定活菌数等方式来评估恢复程度。

记录恢复所需的时间及最终达到的生物量水平。

数据分析

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受伤细菌的恢复效率,探讨哪些因素有助于提高其恢复能力。

结合受伤试验的结果,全面评价所采用处理方法对目标微生物的实际影响。


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所有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外界污染干扰实验结果。

重复性与统计分析:每个处理条件至少设置三次重复,并对数据进行适当的统计分析以提高结果的可信度。

控制变量:除了处理方式外,还应注意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如pH值、温度等),并保持一致。

安全性考虑:处理致病菌时务必遵守实验室安全规程,穿戴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妥善处置废弃物。


通过细菌受伤试验和受伤菌恢复试验,食品检验员能够深入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物理或化学处理对微生物的具体影响,这对于制定有效的食品安全策略、改进加工工艺以及保障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涉及新型加工技术的应用时,这类信息尤为重要。


农业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中国计量测试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