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技术知识 >

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科普知识

什么是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

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指的是在短时间内,采用简单、便捷的方法对食用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等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进行定性或半定量检测。

它就像是农产品安全的“快速筛查员”,能在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前,初步判断其是否存在安全风险,为消费者的 “菜篮子”“果盘子” 筑起一道重要防线。与传统实验室检测相比,快速检测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简便,成本较低,能在基层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场所广泛应用,实现对大量农产品的快速筛查,及时发现问题,防止问题农产品流入消费环节。


为什么要进行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

保障消费者健康

农药、兽药残留超标以及微生物污染等问题可能导致食物中毒、慢性疾病等健康风险。快速检测能及时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农产品,避免消费者购买和食用不安全的农产品,从而保护公众身体健康。


加强市场监管

农产品市场流通量大、品种多,传统实验室检测难以做到全面覆盖。快速检测作为一种高效的筛查手段,可帮助监管部门快速掌握市场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产品并采取相应措施,如责令下架、追溯源头等,有力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

对于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而言,快速检测可以促使他们加强质量控制,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如果在自检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调整生产或采购策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常见的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项目

农药残留检测

常见检测项目有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这些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如果使用不当,农产品中残留量可能超标,对人体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例如敌敌畏、甲胺磷、克百威等农药残留检测较为普遍。检测方法多基于酶抑制原理,利用农药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通过颜色变化来判断农药残留量是否超标。


兽药残留检测

针对畜禽产品,常见检测项目包括瘦肉精(如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抗生素(如氯霉素、磺胺类、喹诺酮类)等。瘦肉精会导致人体出现心悸、肌肉震颤等不良反应;抗生素残留可能影响人体肠道菌群平衡,引发耐药性问题。检测方式有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等,通过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兽药残留。


水发类农产品检测

水发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违规添加的问题。常见检测项目有甲醛和双氧水。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让水发产品(如毛肚、海参、鱿鱼等)色泽更鲜亮、保存时间更长,会违规添加甲醛。甲醛是一种致癌物质,对人体危害极大。检测甲醛可采用乙酰丙酮比色法,甲醛与乙酰丙酮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通过比色判断甲醛含量。双氧水(过氧化氢)也常被违规用于水发产品的漂白和防腐,过量摄入会对人体消化道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检测双氧水一般利用其氧化性,与特定试剂反应产生颜色变化来判定其是否超标。


干货类农产品检测

干货类农产品由于储存时间相对较长,易出现霉变产生霉菌毒素,以及为防虫、增色而违规使用二氧化硫等问题。黄曲霉毒素是干货类农产品中常见的霉菌毒素,尤其是在花生、核桃、红枣等干货中。黄曲霉毒素具有极强的致癌性。检测黄曲霉毒素常采用免疫亲和柱 - 荧光光度法,利用免疫亲和柱对黄曲霉毒素的特异性吸附,结合荧光光度计检测其含量。二氧化硫在干货加工中可用于漂白和防腐,但过量使用会对人体呼吸道等造成危害。检测二氧化硫一般采用盐酸副玫瑰苯胺法,二氧化硫与该试剂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通过比色确定二氧化硫残留量是否超标。


消费者如何看待快速检测结果

了解检测意义

消费者应明白快速检测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它能在短时间内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初步评估,有助于市场监管和质量把控。如果市场或超市公示的快速检测结果显示农产品合格,说明该产品在快速检测层面未发现明显安全问题,可以较为放心购买。


正确看待阴性与阳性结果

快速检测结果阴性,表示在该次检测条件下,未检测出目标有害物质或其含量在快速检测方法的判定限以下,产品相对安全。但由于快速检测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完全排除产品存在其他未检测项目的风险。若检测结果阳性,意味着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此时该产品不应被销售,消费者也不应购买。不过,阳性结果需进一步经实验室检测确认,因为快速检测可能存在误判。


积极参与监督

消费者可以关注市场、超市等场所的农产品快速检测公示信息,若对检测结果有疑问,可向相关管理部门或检测机构咨询。同时,若发现市场存在未按规定进行快速检测或检测结果不真实等情况,可向监管部门反映,共同维护农产品市场安全。



农业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中国计量测试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