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检验
1.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采样计划设计:根据食品种类、生产环境、储存条件等因素制定科学的采样方案。例如,液体食品采用多点混合法,固体食品采用分层取样法。
无菌操作规范:使用无菌器具(如无菌袋、无菌瓶)采集样品,并在采样后立即密封保存。样品运输过程中需保持适宜温度(通常为2-8℃),防止微生物增殖或死亡。
样品预处理:包括稀释、均质化、过滤等步骤。例如,乳制品样品需要通过均质机打碎形成均匀溶液,以提高检测准确性。
2. 微生物检测技术
传统培养法:
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如MacConkey琼脂用于分离大肠杆菌)进行目标微生物的富集和分离。
设置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如37℃培养24小时)以观察菌落形态。
分子生物学技术:
PCR技术:通过扩增特定DNA片段快速检测致病菌基因序列。例如,检测沙门氏菌时可针对invA基因设计引物。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不仅能够定性还能定量分析微生物数量。
宏基因组学:对整个微生物群落进行高通量测序,全面了解食品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
免疫学技术: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利用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原理检测低浓度致病菌。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通过磁珠捕获目标微生物,提高检测灵敏度。
3. 关键检测指标
总活菌数(TVC):反映食品整体卫生状况,通常用平板计数法测定。
致病菌: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等,需结合多种方法确认。
耐药性监测:通过药物敏感性测试评估食品中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防范公共卫生风险。